第七课时与练习(2)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 来源:互联网
- 时间:2023-06-07 12:36:57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第七课时与练习(2)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果这13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第七课时与练习(2)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相关的文章。
篇1:第七课时与练习(2)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及计算规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认知计算、自觉验算得良好学习习惯。
(资料图)
教学重、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小数乘除法的应用练习。大家有信心吗?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再让学生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应用题7、8。
教师出示题目,指名读题,让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3、完成第9题。
指导学生看懂票据。
师:从票据中,你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由合计金额与面粉总价的差,推出色拉油的总价;再由面粉和色拉油的总价分别推出面粉的单价和色拉油的数量。
提醒学生在计算时可以把表中的小数化简。
4、完成第10题。
结合生活实际,讲清“零售价”与“进货价”的含义,让学生明白事理,再根据要求分别解答。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三、全课总结:你对你这节课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篇2:第六课时与练习(1)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与整理以及练习与应用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以学过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加深对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以及数学规律的认识。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这一单元,你了解了什么规律?学会了哪些计算?
学生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二、练习与应用
1、口算练习
学生独立口算,集体订正。
2、第2题
引导学生将后面六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与第一栏进行比较,明确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那么积也随着乘或除以几,从而初步体会积的变化规律。
3、用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师计时,并巡视指导,集体交流,指名说说计算方法。
4、第4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判断哪几题的商小于1,再通过计算验证开始的判断是否正确。
5、第5题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改写方法,弄清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再决定小数点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与复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在计算小数乘、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全班交流。
篇3:第五课时与练习(1)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交流学习后的体会。
2、帮助学生适当整理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
学生适当整理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学生说一说本单元学习的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呈现更为丰富的信息,而且还便于比较不同项目的数量)
2、学生说一说填写复式统计表和画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二、巩固练习
1、教科书P114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审题,说说知道了那些信息?要我们做什么事情?
分析统计表。
学生填表,并交流从表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提问:我国的人口数是125909万,你能算出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大约是多少公顷吗?
2、你知道吗?
CAI:学生阅读
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不到实际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是加拿大的十九分之一,居世界第60位以后。而且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再加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人均耕地面积还在减少。因此,保护根底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3、教科书P115的第2题。
学生观察统计图,从图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请你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分组进行提问。
集体交流。
4、教科书P115的第3题。
说说题中都告诉了你哪些信息?
你认为在统计图中应该怎样表示红队和蓝队的呢?
集体交流。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四、课后作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并完成教科书P116的统计表与统计图
第六课时 整理与练习(2)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的巩固。
教学难点:
学生的组织。
教学过程:
一、游戏规则。
把一个正方体木块,一面写上“1”,两面写上“2”,三面写上“3”。抛正方体木块,每人抛20次,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每人抛的“1”“2”和“3”超上的次数。填好统计表和制作好统计图。
二、分组。
学生按小组为单位分组。
组内进行分工:记录员、填表员、画图员、发言代表……
学生操作,师巡视,引导学生完成。
三、汇报。
每一组的代表进行发言,组员也可以进行补充。
分析统计表与统计图。
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
四、全课总结:对每组的合作进行评价。
第七课时 了解周围的家庭
教学目标:通过对自己生活情况的调查,巩固统计知识的运用;通过此次活动,提高学生的节约与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数据的收集。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提前一周了解一下自己家附近的10个家庭最近依次水费、电费、电话费以及燃气费的交纳情况,并想办法记录下来。
二、交流阶段。
四人一组,分别把自己调查的情况在组内交流。
全组讨论:
1、把每个成员表格设计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并选出一个最好的进行全班交流。
2、对选出的统计表的情况进行分析。
全班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可补充发言。
三、节约与环保教育。
CAI:播放一些 水资源、电资源、油资源等的短篇,结合学生调查的数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进行节约与环保教育。
四、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篇4:第二课时 练习八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计算方法的正确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回忆复习
1、口算下列各题:
0.7+0.3 0.65-0.25 6+0.34
1.6-0.4 4.5+0.5 0.82-0.42
0.83-0.5 9.2-6 2+2.8
3.4-3.1 17.6+3.9 3.6+2.4
0.45+2.85 0.73-0.23 14-3.9
2、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中的信息说说能想到些什么,可以求哪些问题,再让学生根据问题合理选择信息并列式计算。
3、用竖式计算
7.5-3.18 0.51-0.37 4-0.82
5.26-4.75 13-3.9 8.04-7.4
每个同学选做两题,比速度更要比正确率,做得全对的同学予以鼓励。
4、练习八的第3题
可以结合线段图让学生说说对前3个问题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二、基本练习
1、“小小诊所”:练习八的第4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2、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八的第六题,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该用什么方法去做。
练习八的第九题,解决前三个问题后,还可以结合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这一天中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上升最快,上升了多少度”,“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度”等问题,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练习八的第十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并要求说说每题的思考过程,再让
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三、提高练习
练习八的思考题
可以先根据“5.1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得2.76”,算出作为减数的两个小数应是2.34。再用5.1加上2.34,然后可得到正确的结果。
四、课堂总结:在计算小数的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篇5:第五课时练习六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灵活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性质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小数的性质。
1、下面个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1.80 0.250 703.050 17.000
60.0 0.060 300 80.040
学生互相交流。
集体交流。
2、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0 0.080 1.750 29.00
10.830 20.10 0.0350 80.040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说说你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5400 30.6 80 10.200 60.0
0.5040 3.60 8.0 1.20 0.0600
指名回答。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两位小数。
2元5角 7角 1元零8分 35元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
对1元零8分和35元进行重点分析。
二、小数的大小比较。
1、谁能说说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做P37的第6题。
指名回答比较的方法。
3、做P38的第9题。
从表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信息?
利用这几天学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 中能填几?
7.31> .4 0.542<0.5 3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互相交流。
集体交流。
三、全课总结:今天着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六课时 数的改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将大数改写为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掌握点小数点的方法。
2、培养学生理解空间想象能力。
3、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数的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非整万、非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对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将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
60000 250000
800000000 500000
学生改写,说说改写的方法。
小结:这些数都正好是整万和整亿的数。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数的改写。
二、新授。
1、出示例8的(1)
把3844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多少?
师将384400和60000及250000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384400为非整万的数。
学生集体读数。师:这个数里有多少个万?剩下的就是几个几?
师:你知道如何改写吗?
学生试着改写,指名说说改写的方法。
师:把这个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万”做单位的数,小数点点在了哪个位置上?然后呢?
提问:如果要你将一个非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小数点应该怎样点呢?
3、出示例8的(2)
把149600000改写成用“亿”做单位数。
学生试做。
说说改写的方法,分析149600000的组成。
试一试:在八大行星中,水星距离太阳最近,大约是57910000千米。水星离太阳大约是多少亿千米?
师:这道题要我们做些什么事情?
学生试做,发现问题。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师:这个数比1亿小,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整数部分应该是几?
小结: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40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改写的。
2、教材P40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改写的。
说说这道题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
第七课时 求近似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近似数的精确程度,即理解“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百分位”的含义。
2、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过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对近似数的精确程度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将下面各数改写成整百、整千的数。
180 320 5100 3900 69000
刚才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把这些数改写成整百、整千的数?
引出课题。
二、新授。
1、出示例9。
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496亿千米。
(1) 精确到十分位是多少亿千米?
师:精确到十分位就是说保留几位小数?
师:用什么方法求近似数?
师:精确到十分位我们应该看哪个数位进行四舍五入?
师:1.496亿千米和1.5亿千米用什么符号连接?(强调“≈”号)
(2) 精确到百分位呢?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强调近似数1.50末尾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
(3) 比较:1.5和1.50的精确度。
你认为谁更精确些?为什么?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求近似数跟以前学的有区别吗?(都是精确到哪一位,就看它的后一位进行四舍五入。)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38.44万千米,保留一位小数大约是多少万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集体订正。
2、求下面各小数的近似数。
(1)7.54 0.365 2.962(精确到十分位)
(2)0.158 6.454 0.503(精确到百分位)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每一小题抽出一个数进行具体分析)
3、填空。
252158人=( )万人≈( )万人
144310人=( )万人≈( )万人
107848人=( )万人≈( )万人
指名回答,说说改写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在求近似数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第八课时练习七
教学目标:
1、巩固将数改写为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的方法以及求近似数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精确度的理解。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下面是世界各大洲的人口情况。把它们先改写成用“万人“做单位的书,再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
洲 名 人口/人 人口/万人 人口/亿人
亚 洲 3769000000
欧 洲 725000000
美 洲 854000000
非 洲 832000000
大 洋 洲 31000000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2、写出表中各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3.8215
9.9674
1.0495
二、提高练习。
1、教材P6的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流。
集体订正。
2、王强参加飞行员体检时,量得身高是1.748米,体重是65.25千克。他的身高精确到百分位是多少米?体重精确到个位是多少千克?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指名回答,集体交流。
3、,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30670000吨,其中稻谷产量160656000吨,小麦产量86488000吨,玉米产量115830000吨。把它们改写成用“亿吨”作单位的数,再保留一位小数。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指名回答,集体交流。
三、全课总结:今天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教师再一次的巩固数的改写及求近似数的方法。)
篇6:第二课时练习十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算一算,比一比。
12 ( ) 2.4 =
0.72÷ 1.2 = ( ) 0.24 ÷ 4.8 =
0.12 ( ) 0.024 =
二、新授。
1、妈妈购买萝卜和西红柿的单价和用去的钱如下表。(小黑板)
品种 萝卜 西红柿
单价(元) 0.55 1.2
总价(元) 1.1 3
买萝卜多少千克?
列式。 1.1÷0.55=
提出:把这道题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要乘几?
被除数呢?
将除数变成整数时,被除数的小数点怎样移动?怎样补“0”?(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2、试一试
买西红柿多少千克?
3÷1.2=2.5(千克)
2.5
1.2 3 0
2 4
6 0
6 0
0
3、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第一步应做什么?怎样移动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最后怎样计算?
小组讨论。
三、练一练
先说出下面各题怎样移动小数点,再计算。
0.16 9.6 6.8 34 0.25 5
1、练习十七。
完成第一题。
集体订正。
2、计算并用乘法验算。
6.1÷ 0.05 1.8÷0.24
3、实际应用。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一个鸵鸟蛋约重1。5千克。一个鸡蛋约重1。5千克。一个鸵鸟蛋的重量是一个鸡蛋的几倍?
四、课堂总结:你对你今天的课堂表现有何评价?
第三课时 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快速地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2÷0.8 42÷0.7 2.6÷0.13 4.8÷0.04
0.81÷0.09 72÷0.6 6.3÷0.09 2.4÷1.2
指名回答,说说6.4÷0.08是怎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的。
二、综合练习。
(1)练习十七 第6题
左边一组题蕴含了商不变的规律;另两组题蕴含了商的基本变化规律。
(2)练习十七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一组一组地比较计算,比较每题商和被除数的大小,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3)练习十七第8题。
指导学生利用第7题发现的规律直接作出判断,再适当要求说明
判断的理由。
三、实际应用。
1、 火车 超音速飞机 火箭
0.025千米/秒 0.5千米/秒 4.5千米/秒
(1)超音速飞机的速度是火车的几倍?
(2)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食品厂加工一种蛋糕,每个蛋糕需要用5.6克白色奶油和2.5克
彩色奶油。某天加工的这种蛋糕共用了彩色奶油100克,你能
算出一共用了多少可白色奶油?
先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样想的。
3 计算器算出下面的食品每千克各是多少元?
虾片 鲜奶片 核桃仁 米饼
160克 3.2元 80克5.1元 200克8.5元 250克6.7元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 10. 12题。
篇7:第五课时 练习九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
教学难点:
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说说本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哪些内容。
通过学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
2、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用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
比整数加减法有哪些注意的地方?
3、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吗?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口算时也要让学生说一说部分题的注意点和计算方法,特别是进位加与退位减,以及被减数的数位不够的情况与结果末尾是0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形象的复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由于题目较多,可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些,然后集体订正,学生也要说出列竖式的注意点,并列举计算中一些典型的错误,让学生在改错中更深刻的体会计算的方法。
3、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提醒学生认真分析每道题目的数据特征,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把整数的运算定律通过合理的迁移,最终能熟练地应用在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4题:
结合示意图理解题意:
竹竿的高度分成几个部分的和?
现在已知几个部分?
第三部分的高度就是什么的高度?
怎样求池水的深度?
用什么方法?列出算式并解答。
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5题:
先简要介绍钙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再让学生看着统计表说说各种食品每1000克中的钙含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分别解答相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
6、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题:
教师首先讲解,让学生弄清当日水位、警戒水位的含义以及水位上升下降的表示方法;其中 “水位变化”栏中的数字是与前一天比较的差值。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正负数和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比前一天多就是正数,比前一天少则是负数。
7、完成练习与应用的思考题:
先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知识和基本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的策略进行解答。
集体订正。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增长了哪些知识?
这些知识就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啊,小数加减法的运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呢,你还能在我们的身边找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吗?课后去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篇8:第三课时练习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看懂统计图,体会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看懂统计图表、分析数据、简单推断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统计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难点】 在看懂统计图表、分析数据、简单推断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整理本单元的内容。
二、基本练习
1、教科书第90页第1题。
(1)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讨论:用什么统计图表示比较好?并说出理由。
(2)同桌合作,完成折线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
2、教科书第91第2题。
先让学生说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再解决第(2)个问题。
3、教科书第91页第3题。
(1)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店营业额的平均数。
(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应该关闭哪个店?”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观点,但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能否用数据有理有据地说明理由,而不必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评判。
三、巩固练习
4、教科书第91页第4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图,再组织交流。
四、作业设计 《新同步》
板书设计 每题的演算过程
第四课时 练习七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练习中位数和众数的作用。
能力目标: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进一步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难点】 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体会每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答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其他同学评议和补充。
2、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评议和补充。
二、教学练习七。
1、第一题。
⑴、投影仪出示统计表,用什么统计图表示去年凉鞋销售量的变化情况呢?引导学生讨论,指名说出理由。
⑵、因为这里要表示去年凉鞋销售量的变化情况,所以要用折线统计图。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⑶、组织学生讨论其他两个问题。
2、第二题。
先让学生说说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再计算其它问题,全班交流。
3、第三题。
⑴、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店营业额的平均数。
⑵、组织学生讨论应该关闭那个店?
4、第四题。
出示两个统计图,让学生读图,交流图中的各种信息,教师适时引导。
三、课堂总结,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
练习七的练习课
第三题 甲:(7+7.6+6.4+5.6+4.8+3.2)≈5.8(万元)
乙:(2+2.6+3.6+3.8+4.6+5.6)=3.7(万元)
第四课时 了解同学
篇9:第六课时练习四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能力目标:
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准备】实物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一节我们对第四单元的内容进行练习。
二、教学新知:
1、练习四第1题:求图形的体积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
2、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应用体积单位的进率、单位换算等知识来判断。
3、第4题,填上适当的体积单位。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适当的单位,进一步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画一下。
4、第5题:通过计算可以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体会虽然结果相同,但表面积和体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可以结合实物指一指、说一说。
5、第7题:使学生理解两个图形所占的空间就是这两个图形的体积。
6、第8题:注意要把4厘米化为0.04米。
答案: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 = 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三、课后练习:第2、7、9、10题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板书设计】
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应用体积单位的进率、单位换算等知识来判断。
第8题 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 = 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第七课时 有趣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观察、操作中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水槽、水、不规则石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设疑导入
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请问:
(1)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
(2)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的物体并不是正方体或长方体,比如手表、发夹等等。那像这样的物体还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吗?那怎么办呢?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测量橡皮泥的体积
(1) 你有办法测量出橡皮泥的体积吗?你为什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呢?
(2)学生动手捏一捏。
(3)师小结:同学们都知道要把不规则形状的橡皮泥捏成正方体或长方体,从而直接用公式计算出它的体积。那是不是求所有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都能像橡皮泥一样捏一捏就行了呢?
2、测量石块的体积
(1)每组拿出一块石块,小组相互讨论,你们组需要哪些测量工具,准备怎样进行测量呢?
(2)小组汇报测量方法,并回答怎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呢?
(3)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测量方法。
(4)各小组到讲台前自选测量工具,开始测量,看看哪组的同学合作的最默契,测量的最快?
(5) 汇报测量结果,之后问:
a.说说你测量完了以后,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
b.为什么要把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只浸没一部分行不行?
c.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测量方法吗?
d.谁能说一说每种方法都有些什么共同点呢?
(6)小结:原来我们是把不规则形状石块的体积转化成可以直接测量计算的物体的体积,然后再用公式进行计算。
三、综合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
(1) 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苹果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
(2) 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积是40平方厘米,放入一块铁块后水面升高了4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3)一个底面积是6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容器里面放了一块石块,把石块从水中拿出来的时候,水面下降了3厘米,求石块的体积?
2、智力大闯关
(1)第一关:想办法测量鱼缸的容积。
(2)第二关:想办法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3)第三关:想办法测量一块不规则木块的体积。
四、总结全课,提出思考
1、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今天的这节课上你有些什么收获吗?
通过你们的集体合作,还有你们的奇思妙想,都能巧妙的测量出像石块,黄豆这些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同学们,如果要你给今天的课取一个名字的话,你会取什么呢?
2、提出思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不规则形状的物体,是不是所有的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都能用我们今天课上所用的没入水中的方法测量呢?为什么不行?那这些物体的体积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测量呢?同学们,你们课后好好思考一下,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
【教学反思】
《有趣的测量》是测量不规则形状的物体的体积,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在教学时,我出示一块不规则形状石块、一块长方体木块和一块正方体木块,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它们的体积。学生很快说出求长方体、正方体木块的体积的方法。至于石块,它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么知道它的体积呢?我先让学生观察,猜一猜它到底有多大,然后让学生讨论设计测量方案。在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有的说出了教材呈现的两种方案,有的说称一块能测量出体积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石块的质量,算出每克石块的体积,再称这块要测量石块的质量,就可以计算它的体积……我对学生设计的方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选择教材上呈现的两种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明白这是把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的水的体积。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10:第七单元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情感目标: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教学难点】 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1、认识扇形统计图。
先出示“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有宝塔各层的位置和面积,引导学生比较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
再出示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摄入量的统计表。
(1)完成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算一算每种食物摄入量占食物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运用统计图表示上表中的数据。
同时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读懂统计图,并在与条形统计图对比中,认识扇形统计图。
(3)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体会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特点与作用。
二、体会扇形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1、说一说:观察下面的统计图,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出示教科书第85页四幅扇形统计图。先让学生自己读图,再说一说,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白了什么?有和想法或感受?
2、试一试:看图回答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85页一年级和五年级两幅作息时间安排统计图。
第(1)题让学生读图后交流。
第(2)题引导学生用“24乘每部分所占的百分比”计算。
第(3)题引导学生利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仿照上面的统计图,自己画一幅扇形统计图,并与同学交流。
三、作业设计 《新同步》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教学反思】
在统计教学中,学生已经学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有一些基本认识。但学生没学扇形,却要学习扇形统计图,这就要老师居高临下,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我带领学生复习我们已学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让他们回忆统计图的作用和优点。
接着,我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自学教材。在学生自学时,出示学习提纲:
1、扇形统计图是把什么图形分成了若干份?
2、是用什么线来分的?
3、各部分与整个圆是什么关系?
4、扇形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
在学生自学后,交流学习效果。在讲到扇形统计图是把什么图形分成若干份和用什么线来分的时候,趁机介绍扇形的知识,让学生感知扇形是圆的一部分。对于扇形统计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分组交流讨论,凭着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想法来探索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我在这里面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不再是绝对的主体的作用。在教学中,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坚信,娴熟的知识储备和教材体系的熟练程度对于教学所起到的作用。对于教材版本不断更换和教材不断修订的教育现状,我们教师只有厚积薄发,才能有备无患。
第二课时 奥运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情感目标: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引入
引入: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人们为了某些事情或某个问题常常需要做各种调查,在调查中还需要收集数据、分析与整理数据,因此就常常要用到统计图,那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都见到什么样的统计图?
你们说得非常对。其实在日常生活应用中的统计图是多种多样的,只不过我们目前所接触最多的就是这三种统计图,但是你们在学习和观察中是否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有些信息要用扇形统计图来呈现、有些要用条形统计图来呈现、还有要用折线统计图来呈现的,那么,我们在选择统计图时,以什么为标准,作为依据呢?也就是说这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用途呢?这就是我本节课要跟同学们共同研究的内容--统计图的选择。
二、探究新知
A、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121页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先引导学生读懂图表,再回答三个问题:
(1)从哪幅图能明显地看出我国在第25 - 29届奥运会获金牌的变化情况?
(2)从哪幅图能更明显地看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
(3)从哪幅图能看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2、师生共同小结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清楚选择的依据。
三、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1、教科书第122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一说选择某种统计图的理由,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每一种统计图的特点。
第(1)题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选择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2)题反映的是喜欢各种课外活动的人数情况,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3)题反映的是小学生身高的变化情况,所以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2、问答竞赛
学生分小组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提一个统计图的问题,其他学生回答应用何种统计图,再一次让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如何选择统计图。
3、火眼金眼:让学生看统计图读信息
(1)某班学生膳食喜好人数情况统计图(少挑食,要注重膳食营养的均衡)
(2)中秋节小明一家月饼分享情况统计图(学会分享、学会感恩)
(3)我校学生05~上黑网吧人数变化情况统计图(网吧尤如一把双刃剑,随时伤及自己和他人)
(4)假如你是下一届英国伦敦奥运会的运动员,你猜我国会夺得多少枚金牌?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四、全课总结
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
【板书设计】
奥 运 会
--统计图的选择
条形统计图 清楚反映各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 清楚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 清楚反映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选择统计图,来解决“奥运会”的问题。这课的设计突出了“统计图”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用学生身边的事例,促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经历选统计图的过程。
1、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字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实践证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能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如课的开始,播放奥运会刘翔夺冠情景及部分冠军的照片引入问题,在练习环节解决有关NBA、垃圾处理、跑步、我国人口等数据问题,在展示部分投影学习成绩、海口空气质量、家电销售情况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
2、明确分工的合作学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是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同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之一,人们也在进行着有关方面的深层次研究。“统计”知识的学习,比较适合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组织了一些“合作学习”。在归纳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后,让学生同桌合作做图,小组讨论选统计图来巩固知识点。在整个过程中,先出现范例,内容贴近生活,又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后又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讨,在小组讨论中发扬合作交流精神,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设计中安排了不同层次的互动环节,而且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呈现方式,从而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紧张活泼的特点。
篇11:第二课时复式统计表练习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生熟练的认真填写复式统计表,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感受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调查活动的内容
1、本校各年级男生、女生人数。
2、调查本小组同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情况,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的各组人数。
3、调查自己所在年级的两个班,学校田径运动会班机的得分情况。
二、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
1、小组分工合作,整理调查到的有用的数据。
2、小组分工合作,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学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性别
人数
年级 合计 男 女
总计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三、完成练习第4题
1、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数据适当进行整理,然后全班交流。
2、明确这里所说的体育达标是指最后的一次。
3、小组分工合作,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五年级---------同学体育达标情况统计表
年 月
成绩
人数
组别 合计 优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总计
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第三小组
第四小组
4、你还了解到你们班同学体育达标的哪些情况?
四、完成练习十九第5题
1、你们学校最近一次田径运动会是什么时候召开的?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学校田径运动会班级得分情况统计表
班级
得分
项目 合计 ( )班 ( )班 ( )班
总计
短跑
长跑
跳高
跳远
投掷
2、从表里你知道些什么?
3、你们班得分情况怎样?对你们半的体育老师和体育委员你有什么建议?
4、分析哪些项目有优势,哪些项目比较弱,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篇12:第二课时合格率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力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归纳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分析、解答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 展示课件:练
百分之四十 百分之三点五 百分之五百
45% 1.7% 126.5%
2、 师导: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百分数,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和写法,大家根据昨天学习的知识,读出或写出上面的百分数。
3、 板书练习:
比较大小:
66% 0.68
4、 师导:上面三个分别是百分数、小数和分数,谁能告诉我这三个数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5、 小组内快速讨论,说出讨论结果,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6、 导入:接下来我们将学习一种方法来比较它们。
(二) 通过实际问题,学校新课
出示主题图。
1、学:(1)读题,明确“合格率”。
(2)学生独立探究。
(3)小组内互相交流。
2、议:(1)小组内的学习成果在全班交流。
(2)老师适时板书:
合格率:合格的箱数占检查的总箱数的百分之几。
甲牌的合格率: 乙牌的合格率:
43÷50 50÷60
= ≈ 0.833
= = 83.3%
= 86%
3、练:
(1)小数、分数怎样化成百分数的?
0.358 =( )% 1.25 =( )%
(2)自主探索。
(3)小组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4、小结:
(1)小数化成百分数:
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2)分数化成百分数:
a 通常先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
b先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的形式
(三) 课堂练习,巩固所学
课件展示练习题:
1、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0.45 = 1.7 = 5 = 0.015 =
2、 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3、 求商化成百分数
7÷25 = 6.8÷4 = 52÷7 = 4.8÷2.4 =
4 、教材67页“试一试”。
(1)什么是成活率?(成活的棵树占总棵树的百分之几。)
(2)自主探索,独立解答。
(3)全班交流。
5、回到开头比较大小的环节,我们还可以利用本课所学的什么方法来比较呢?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记住了什么?明白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板书设计】
合格率
合格率:合格的箱数占检查的总箱数的百分之几。
甲牌的合格率: 乙牌的合格率:
43÷50 50÷60
= ≈ 0.833
= 86% = 83.3%
(1)小数化成百分数:
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2)分数化成百分数:
通常先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先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的形式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选择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自主建构-灵活应用、拓展延伸”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激活内在需求,并主动进入“调用已知解决未知”的认知活动,并让学生运用自己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注重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整堂课我并没有刻意地去“教数学”,而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百分率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在这里,学生不是在学教材给定的知识,而是在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我也不是在“教数学知识”,而是就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百分率与学生作一次深入的“对话”。
最后,抓住契机,在矛盾中深化知识。
由于百分率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范,但学生实际接触的却比较少。为了使学生对百分率的实际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讨论百分率能大于100%吗,对百分率的实际意义达到了更深入的认识。
总之,整个教学设计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也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要追求的一种境界。当然,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地方要进行细细的雕琢,只有反复的精雕细琢,才能成为一节好课。
篇13:第十二课时折叠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学生动手的基础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折叠,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
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 想一想。
出示教科书第38页的图形,并让学生准备这样的图形。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先想象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以后像什么。)
二, 画一画。
动手操作,将附页3图1剪下,按虚线折叠后,形状是一座小房子。
三, 做一做。
通过折叠后的小房子来确定天窗和门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图上画出来(天窗可以在平面图中上数第二个或第三个长方形内,门可以在第一个或第四个长方形内,也可以在两边的五边形内。)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问题进行拓展,首先将附页3图1中的各个图形标上号码,长方形从上到下依次为1,2,3,4,5,左边的五边形为6号图形,右边的为7号图形。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1)与图形6相对的 声纳个图形?(2)和图形1相对的是哪个图形?借助想象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练一练。
1. 第39页第1题。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出最初的判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并交流,得出结论。
2. 第39页第2题。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多余信息。学生独立完成本题,教师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
六、课后作业:第四题
【板书设计】
折叠
测量--计算--虚线--折叠
教学反思:
《折叠》这课思考良久之后,还是上了下来,感觉挺难上的。这课设计为一节活动课,课堂组织比较乱,没有调控好。第一次在上的时候,对课本第39页“做一做”的处理是挺粗糙的:学生先思考判断后折叠验证,再闭眼回想折叠过程。“回想”这个步骤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但究竟学生有没有回想思考我还真顾不着。如果没有实物操作,如何引导学生看平面图想象折叠过程?有没有一个简单、好的步骤?第二次在上,我引导学生先定一个“中心图”,即一般情况下把周围连接最多小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图形定为下底,后把“中心图”周围的图形依次折叠,“中心图”上边的为后面,下边的为前面,左边的为左面,右边的为右面,最后一个为上面(如果哪一边没有的当然不折)。这种折叠顺序降低了学生想象的难度,可以让他们有目的、有次序地空间思考。这样下来,教学难点在这里突破了,课堂也更有效。
第四单元 长方体(二)
第一课时 体积与容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体积和容积,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探究并掌握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一份 两个相同的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水、土豆(或其他物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师:例如,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电视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吗?
二、探究新知 感知体积
1.初步感知,物体有大小。
①哪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呢?
板书: 物体……大小。
②你们带来的口杯谁的放东西多,谁放东西少?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 容器……多少。
2.提出问题,研讨解决方法。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红薯和土豆谁占的空间大呢?(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生1:红薯大。生2:土豆大。 生3:不一定,因为它们的形状不一样不好比较。
师:看来,光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谁占的空间大呢?小组内的同学商量商量。
(1)学生独立思考想办法。
(2)指名说。(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引导。)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师:你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到容器里,哪个水杯水涨得高,哪个就大,好,老师现在就来给大家演示一次。
师:为了能很公正的知道红薯和土豆哪个大,应该在两个相同的容器里放入同样多的水,而且放入的水不能太多,以免水溢出来,无法正确判断。请大家在下面注意观察,两个杯子的水面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把红薯和土豆分别放到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里。)
生1:杯子的水面升高了。 生2:放红薯的杯子里的水升得多,放土豆的杯子里的水升得少。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
生:因为红薯和土豆会占一定的位置,水并没有增加。
师:那就是说红薯和土豆在杯子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
师:为什么水面的高度不同呢?
生:因为红薯和土豆的大小不一样。
师:你现在认为红薯和土豆,谁大?说出你的理由。
(1)学生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生1:红薯大。因为放红薯的杯子里的水升得高,说明红薯占的空间大。
生2:土豆比红薯小,因为土豆占的空间比红薯小。……
师:从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红薯和土豆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它们占空间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其实,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如,粉笔占有一定的空间,数学书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你能再举出一些物体占有空间的例子吗?(学生举出各种实例说明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
教师揭示概念并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4.设计实验方案,感知容积的意义。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教具,它们都是放在哪里的?
生:老师把它们都放在纸箱里的。
师:像量杯、纸箱这样能容纳物品的器具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多,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水杯)这两个水杯哪一个装水多呢?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分组上台做实验。)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①先把一个水杯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水杯,如果第二个量杯中的水不满,说明第二个水杯大;如果第二个水杯中的水正好也满了,而且没有剩余,说明两个杯子一样大;如果第二个水杯中的水不仅满了,还有剩余,说明第一个水杯大。
②先把两个水杯都装满水,再分别把水倒入第三个水杯,以第三个水杯里水的多少来判断谁装的水多。
师:两个杯子装得水不同,说明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板书)。杯子里所能容纳的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
师: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生1:纸箱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纸箱的容积。 生2:冰箱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冰箱的容积。……
5 .区别体积和容积。(出示:魔方和装满沙子的木盒)
师:比一比,它俩谁体积大?谁容积大?(交流中使学生明白: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
师:木盒的体积和木盒的容积有什么不同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生1:木盒的体积是木盒所占空间的大小,木盒的容积是它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生2:木盒的容积就是盒子里所盛的沙子的体积。
生3:木盒的体积比它的容积大。 (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师:现在谁能说一说,故事中的小伙计运用了什么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联系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理解小伙计的策略,并适时揭示课题:体积与容积)
(三)巩固应用
1.试一试。(课件出示p42的插图。)(1)学生看图理解图意。(2)指名判断并说明理由。
2.搭一搭。(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学生先独立按要求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搭出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相等,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为下一题的练习打下基础。)
3.说一说。(第42页“练一练”的第1、2题)(课件出示插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说理由。)
4.想一想。(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1)学生独立思考。(2)同桌交流想法。(3)全班交流,教师用实物验证。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让同学们说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让学生懂得要想证实自己的猜想,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
(五)习题补充:
一、选择填空:
(1)盛满一杯牛奶,( )的体积就是( )的容积。
① 杯子 ② 牛奶
(2)装满沙子的沙坑,( )的体积就是( )的容积。
① 沙子 ② 沙坑
(3)求一个油桶能装油多少升,是求油桶的( )。
① 表面积 ② 体积 ③ 容积
(4) 求做一个无盖木箱用料的多少,是求木箱的( )。
①表面积 ②体积 ③容积
(5) 求一个无盖木箱占的空间有多大,是求木箱的( )。
①表面积 ②体积 ③容积
(6) 求一个无盖木箱能容纳多少东西,是求木箱的( )。
①表面积 ②体积 ③容积
(7)一个棱长4厘米的正方体木块,从正中挖去一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后,体积( ),表面积
① 不变 ② 变大 ③ 变小
二、一团橡皮泥,小明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两个物体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
三、小明和小红各有一瓶同样多的饮料,小明倒了3杯,而小红倒了两杯,你认为有可能吗?为什么?
四、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有容积的呢?
五、有人说:“这个木箱的容积和它的体积一样,也是280立方分米。”你同意吗?
【板书设计】:
体积与容积
体积:物体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容纳物体的大小
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体积大不一定容积大;容积大一定体积大。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形成体积和容积的两个具有抽象性的概念。概念形成一般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1)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或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作出新的探讨。(2)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各种属性或特征中,找出本质的属性或特征,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3)由这些本质属性或特征,抽象概括成一般的概念。
我在课上,在教授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跟着我说一些话“老师占据了教室的一部分空间”“粉笔占据了粉笔盒的一部分空间”,先让他们初步感受一下,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自己说一说类似的话,然后引出体积直接说出体积的概念。在教授容积的概念时,我也是先拿出两个透明的立方体盒子,分别装了24个和8个小立方体,让他们说一说“这个正方体能够容纳24立方厘米体积。这个正方体能够容纳8立方厘米的体积”,然后比一比哪个容器容纳的体积多,之后引出容积概念。当时我是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想让他们能够更加形象化的了解,其时体积的概念也好,容积的概念也罢,不但应联系生活实际,使这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同时还要能够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加以升华抽象出本质的概念,由此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儿童的认知规律,一般来说是由直接感知到概念的形成。而直观演示就是学生直接感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概念理解的重要环节。在帮助学生认识体积概念时,老师动手做了一个实验,就是把西红柿和橙子放入两个水面高度相同的杯中,通过观察水面升高来理解西红柿占有空间,通过两杯水,水面高度上升的不同来理解西红柿和橙子占有的空间有大有小,这样的过程,学生就非常容易的理解了体积的概念。
★ 第三课时蛋白质含量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 体积单位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 《崂山道士》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 九色鹿(北师大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 第七课时循环小数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 解简易方程练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 梯形面积的巩固练习。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 水乡歌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 面的旋转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 语文天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