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福德桥村“捡起”抛荒地,高标准带动“一颗红苕”走出国门 全球新视野

  • 来源: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 时间:2023-06-12 20:44:29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刘波 毛人杰)近日,笔者走进红安县七里坪镇德桥村,一眼望去绿油油的景象令人欣喜,这里的红苕长势良好。

德桥村位于七里坪镇西北部距镇区8公里,全村9个自然湾13个村民小组420户1669人,有烈士37位。版图面积9.2平方公里,森林面积8889亩,耕地面积3056亩。

“前几年来,全村3056亩耕地接近一半抛荒。看着先辈们用生命争取的土地荒芜,心里不是滋味。”村支书秦旋感慨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0年,村里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整村发展红苕产业。三年来,撂荒地全部复耕,农民收入也大大增加,秦旋紧锁的眉头终于放开了。

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三资”清理,将全村山林、耕地全部流转到村级合作社中,制定了“红绿相融、长短相继、强村富民”。秦旋解释“红是1000亩以上红苕、绿是650亩绿茶和1200油茶,短期收益靠红苕、长期发展靠两茶,强村富民齐头并进)的发展思路。”

据介绍,目前已流转土地 1900亩,建成红苕育苗基地 60 亩,种植红苕 1150 亩,建成了占地 7.8 亩的红苕加工厂实现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突破100万元,务工群众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

高标推进,小田变大田

历史以来,福德桥村都是山多田少,人均耕地不足2亩且多为山坡岗地,种田成本极高,给我们带来了田地抛荒、村庄空心、资源闲置、人才流失等一系列问题。

分批次将全村3056亩“巴掌田”“斗笠田”集中连片改造成高标准“大田”,通过深翻平整、排灌沟渠、拦水坝、驳岸清淤、泵站、田间生产道路等项目建设,做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挖除了大量的田埂土垄,整合耕地“边角料”,提升有效种植面积。彻底解决村民种田难和成本高问题,为农业提质增效奠定了基础。

走进四组席在明家,几位老人正在乘凉拉家常。席爹爹今年68岁,他将4亩多地全部流转给了合作社,一年流转费就有1000多元。“还可以在合作社帮工150多天,一天80块工钱,一年挣1万多。”说起收入,老汉笑意满满,“比自己种田强多了,也不操心卖。只要身体好,天天有活干。”

高效管理,种植变加工

“这几年,县里鼓励发展红苕产业。我们针对过去重建设轻管理问题,先后召开多次党员会、群众会、场子会,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群众自己议、自己定,种苕有种植补贴,还有育苗补贴,再加上国家的耕地补贴,只要把苕种起来,每亩光补贴就有400多元。”秦旋说。

按照“合作社主体种、发动农户自主种、村级组织兜底种”的方式,发展了红苕种苗培育60亩,为全镇30个村种植主体提供优质种苗1200万株,改良红苕品种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种植850亩,带动全村种植1150亩。

亩产由原来3000斤,增长到亩产5500斤——6000斤,村集体发展红苕产业带动45户农户种植红苕户均增收3000元,带动135余村民就地就近务工,仅红苕栽种、除草管理、收获人工务工数量5000多个,人均增收4000元。

村集体经济收入45万元。2022年我们利用项目资金250万,自筹资金400万建设红苕产业深加工厂,新建厂房2栋及仓储3000平方米,购买红苕加工自动生产设备2套,年加工转化红苕2300吨,生产红苕淀粉、粉丝、粉条1380吨,产值过600万元,加工厂建成投产带动脱贫户15人务工,其中5人务工收入10000元以上,红苕加工转化村集体经济增收50万以上。

高速发展,内销变出口

依托红安苕地标产品,我们注册了“福德红”商标,“福德红”产品已成功进驻全国“832”平台。

2022年,“福德红”红苕粉丝系列产品畅销县内外,产品质量获得广泛好评。实现了红苕从“产品”到“商品”再到“礼品”华丽转身,尤其是今年,我们村与美国理想食品签订300吨粉丝的订单,“福德红”苕粉丝有幸走出国门,目前有关出口所有手续已办理完毕,该订单正在如火如荼生产,村集体经济收入2023年可突破100万。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用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发展好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努力把福德桥村建设成为革命老区的贫困山村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发展主导产业带动强村富民的示范和样板。”秦璇说。

关键词:

精彩推送

颐养之家粽香浓
社会 2023/06/12

资讯播报

棚户区补偿_棚尾拉箱
头条 2023/06/12